优美句子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名人名言 > 导航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

发表时间:2024-02-22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必备40条。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为了满足您对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的需求优美句子网编辑耗费心思整理了相关信息。名人名言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对人类进步的重要影响,名人格言能够激发自己都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句子希望能够为您激发学习的兴趣!

1、有人问:良知原本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的,怎么会有过和不足的情况呢?先生说:知道了过和不足之处,就是中正平和。

2、首先,心理学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不是成为圣人。阳明心理学是一种信仰哲学,信仰只有在实践中才有意义。王阳明荣三家的优势属于儒家思想。他提出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即强调内圣外王,将心理学转化为优秀事业——王阳明

3、天地间生动活泼无非因为一个天理,天理就是此心良知的自然体现和不停变化。致良知就是必有事焉的功夫。天理不仅不可被脱离,也脱离不了。环宇世间的一切没有什么不是道,没有什么不是功夫。

4、博学只是在每件事上学习存此天理.笃行就是不间断地学习的意思。

5、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6、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7、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8、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9、你如果用厌弃外物的心去求静,反会养成一个骄傲懒惰的习气。你如果不厌弃外物,那么去静处存养,倒也是好的。

10、《大学》功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11、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

12、王阳明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岩中的花树问:世界上没有意外的东西,所以花树在山里自开自落,这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先生说: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和你的心一样寂静;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会被理解一段时间;你知道这朵花不在你心里。-王阳明

13、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14、只要时刻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和未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丧失本心罢了。

15、良知是心的本体,所谓不动之恒照者。心的本体无所谓开始不开始。人即使产生妄念,但此时良知也未曾泯灭,只不过人一般不知道该时时存养良知,于是有时就会失去良知。人虽然有时昏庸闭塞之极,但其良知未尝不明觉,只是人们不能体察良知,时而被私欲遮蔽。虽有时失去了良知,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存养它就可以了。虽然有时受到私欲遮蔽,但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体察它就可以了。如果认为良知也有个开始处,那么就是认为它有时不存在,这样理解良知,良知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16、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

17、你不能等别人为你铺路,而是要自己走,犯错,最后创造自己的路。-王阳明

18、良知或本体本来就是无知无不知的。比如太阳未尝有意去普照万物,但实际上太阳无物不照。无意去照而无所不照,这就是太阳的本体。良知本体原本是无所谓要知的,现在却要它知;本体本来无所不知,现在却要怀疑它有所不知。这只是对良知或本体不理解、不坚信罢了。

19、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日: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20、如果能看明白自己的人性,则气就是性,性就是气,原本就没有性与气的分别。

21、有人说:先生已把致知的宗旨要义阐述到极致,看来在此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了。先生说:怎么能轻易这样说。再用半年功夫看看怎样?再用一年功夫看看怎样?用功越久,越感觉不同。这难以用语言表达。

22、天理是固定不动的,动就是私欲。

23、有人问:晚上怕鬼,怎么办?先生说:只是因为平时不能存养善良的德行或心性,心中有所愧疚,所以才怕鬼。如果平时行事一言一行本来就合乎天理神明,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又有人说:正直的鬼自然不用怕,但邪恶的鬼不管人的是非善恶,可能对好人坏人都要伤害,所以难免让人害怕。先生说:哪有邪鬼能迷惑正直的人?仅仅这一怕,就证明心之不正。之所以被鬼迷惑,不是鬼迷惑人,而是心自己迷惑。就像人好色,就是被心的色鬼迷;好财,就是被心的财鬼迷;不至于发怒时而发怒,就是被心的怒鬼迷;不至于害怕时而害怕,就是被心的怕鬼迷。

24、有意去求宁静,就越不能宁静。

25、日:何者为天理?先生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26、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先生日: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27、认知真实确切到自然而然可以付诸行动的地步就是行,实践到灵明觉醒、明察秋毫的地步就是知。

28、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29、人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天然的理,精明纯正,没有沾染丝毫杂物,只是一个无我而已。人心中千万不能有我,有我就是傲。古人圣贤的许多长处,也只是一个无我而已。无我自然能谦虚谨慎。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是所有恶的源头。

30、人如果知道这良知的秘诀,不管有多少邪念私心,有自己的良知察觉,自然会消除。可谓一粒灵丹。

31、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32、如果贪财、好色、追名、逐利之心等像做盗贼之心一样,都被清除了,只剩下纯正的心的本体,看还有什么闲思杂虑?这就是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就会感而遂通,自然就会发而中节,自然就会物来顺应。

33、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34、本性没有不善的,所以知没有不良的。良知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人都具有。但是,人人本都具有的良知往往不能避免被物欲等私欲遮蔽,使其良知不能显现、不能被发现,所以必须学习以清除蒙蔽良知的众多私欲。

35、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地。

36、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37、凡是做学问的功夫,看到和懂得一以贯之的横说竖说什么都是一码事,才是真诚;反之,因为致良知的心还缺乏确切的真诚而没看到一,三心二意,就是虚伪。

38、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39、戒慎恐惧即是独自思诚,独知、自知、真实自省,近勿自欺而观自在。而能使人真正戒慎恐惧的,非良知莫属。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0、功夫难就难在格物致知,这是思想念头要真诚、要符合天理的事。思想、念头做到真诚和符合天理,就会基本上使心做到中正,自然也就能修身了。但正心和修身也分别各有其切入点,修身大体上是就感情发出来后的情况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之前的情况而言的。正心后则中正,身修后则平和。